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电影海岛和爷爷的故事简介,以及海蒂和爷爷原著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。
本文目录
1.画面和情节相辅相成——极致的视觉享受
广阔的天空、蓝天、飞鸟、蓝草和成群的牛羊——海蒂刚到爷爷家就情不自禁地被这些美丽的风与动物所吸引。导演将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作为背景,精心拍摄了阿尔卑斯山当地优美的风景,美好的画面总会让人感到心情愉悦,导演运用画面的美好来渲染亲情的强烈羁绊和美丽,让观众更深切地感受到海蒂和爷爷在阿尔卑斯山上生活的幸福感,令人向往。
2.生动多样的镜头语言——细腻饱满的情绪
不同情绪的的色彩勾勒出海蒂命运与情感的起伏。整部电影中使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色彩风格:①海蒂和爷爷同住的时候,电影的画面是温暖而清新的,观众透过这样的画面,能够感受到一种海蒂和爷爷一起生活时的纯粹与真实,见证简单而快乐的生活。②而当海蒂被买到贵族家庭,来到一个灰色的工业城市,并且被迫离开了最爱的爷爷时,失去清新明亮色彩的单调画面,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海蒂的孤独与无措。
背景颜色和镜头语言的对比,巧妙地让观众感受到海蒂心情的变化,从被迫离开到再次归去,海蒂对爷爷的思念可见一斑,电影画面的对比也反映出人物对乐园与净土的向往之情。
对比和非常规的叙事结构——使电影本身更具张力,同时也加强了故事的完整性
1.相反的叙事结构,烘托了主人公纯洁美丽的心灵
①空间的对比:阿尔卑斯山和法兰克福
在爷爷家生活时,电影的背景是辽阔广袤的阿尔卑斯山,蓝天白云、青草花香、还有数不尽的牛羊……在这里,海蒂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尽情玩耍,自由自在。而随着海蒂被买到法兰克福的家庭后,电影的空间画面就变成了灰白的天空、面无表情的仆人以及常年不开的床头,法兰克福的贵族家庭规律繁多,这里对海蒂以及观众而言,都是压抑寂寞的。
电影将海蒂海蒂所在的两个空间进行了对比——温暖明媚的阿尔卑斯山和压抑灰暗的法兰克福。通过对着两个空间进行对比描绘,也暗示了自然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对比和冲突。
海蒂与克拉拉是年纪相仿但性格风格却完全不同的女孩,海蒂自幼在乡下长大,没有接受教育,但她对生活总是充满信心,阳光而有活力;克拉拉从小在贵族家庭的培养下成长,接受良好的教育,享有富足的物质条件,但这些看起来令人羡慕的种种条件堆砌过后,克拉拉却没有成长为一个快乐的女孩——她压抑,不曾体会自由,就像一只生活在笼子里的金丝雀。
人物角色间的这种巧妙的设置与对比,其实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引发观众的思考——仅只满足组织条件的教育对孩子而言是真的好吗?儿童的天性是否在无形之中被压抑了呢?充分接触自然的孩子是否能够更好地解放天性呢?
2.非常规的叙事模式增加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
常规的叙事框架,海蒂到了法兰克福后,也许人生便出现了转机,她会在这个贵族家庭里好好地生活下去,在高贵的监护人的照顾下成为一名出色的女士……但《海蒂和爷爷》不是这样的,它突破常规,让海蒂最后回到了梦中的净土,与爷爷一同生活的阿尔卑斯山。
《海蒂和爷爷》在内容上非常忠于原著,这对儿童电影或者儿童文学题材而言,都是十分出色的处理方式,这种具有突破性的非常规模式也更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,对孩子而言,无疑是比较好的馈赠。
〖One〗、《海蒂和爷爷》是根据《海蒂》(又名:《小海蒂》)改编而成的。这部作品经久不衰,曾经被多个国家改编成影视作品,比如1937年美国秀兰邓波儿主演电影,美国1993年迈克尔雷罗德斯执导电影,英国2005年爱玛伯格主演电影,1974年日本动画片和1993年日本动画。
〖Two〗、《海蒂和爷爷》的作者约翰娜斯佩丽是一名女作家,1879年开始创作《海蒂》,一共16卷故事,1895年用德文改写,这本书出版之后,更是让约翰娜斯佩丽迅速成名。
〖Three〗、影片中展现了人性的美好,还有大自然的绮丽,两者相互衬托,融情于景,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般的感受。小海蒂的善良,也温暖了每一个观众。人之初性本善,也是这部作品的一个主旨吧。
〖One〗、电影《海蒂和爷爷》的原著小说是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·斯比丽的长篇小说《海蒂》。
〖Two〗、《海蒂》(别名《小海蒂》)是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·斯比丽创作的长篇小说,1880—1881年首次出版。全书分为两部,《海蒂的学习和漫游岁月》讲述的是小海蒂童年时期的成长历程。《海蒂学以致用》讲述成长起来的海蒂帮助瘫痪姑娘克拉拉重新站立起来的故事。
文章分享结束,电影海岛和爷爷的故事简介和海蒂和爷爷原著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?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!